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散文

散文About us
文人情怀
发布时间:2020-09-30   查看次数:623
文人情怀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读屈原《离骚》与戴望舒《雨巷》,品味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理想情怀

      
        屈原,战国时期爱国诗人,秉承忠君、爱民,追求自己理想中的仁君、希望辅佐君王,将楚国建
设为战国中的强国,但是,他的政治建树,没有受到楚怀王的纳谏,甚至遭受朝野中权贵的排斥而被放逐。

        在政治流放期间,屈原用诗词,倾诉着自己追求理想中的美政,抒发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,对人
民生活疾苦的担忧。

        屈原的诗歌中,常借各种花草植物,来比喻自己的思想、秉性,也常借美人的仪态、容貌、神韵

 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。

        《桔颂》中用桔树生南国,结出的果实是甜甜的桔,移植到北方,果实为枳,其味酸涩。表明自
己对楚国的忠心不移,也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爱国操守。

         《山鬼》中,屈原塑造了一位若神若仙的貌美少女形象,此少女一出场,便与众不同。“若有
人兮山之阿,被薜荔兮带女萝”野性、率直的山野少女,有着一颗朴素的爱美之心,虽身处贫苦的生活
环境中,仍然保存着追求“真善美”的人性本真。她用采摘的花草野蔓装饰自己,去与自己的恋人相会。

        《山鬼》通过对少女情感变化的陈述,比喻屈原自己对国家忠诚不移,对人民忠贞不渝,却受到朝堂中小人的妒忌排斥、陷害,虽有忧国忧民之心,却报国无门,虽有一腔热血,却无施展才华的机会。

        楚国终于在奸臣的私欲膨胀中,分崩离析,亡国是必然的。忠臣遭贬斥,弄臣乱政,其后果必然
是众叛亲离,国将不国,人民遭殃,政权旁落,庙堂坍塌。

        戴望舒的《雨巷》,创作与1927年,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。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镇压的
白色恐怖,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,戴望舒感到十分苦闷、迷茫,同时他的内心深处,还隐含着一丝朦胧
的希望。

       “撑着油纸伞,独自彷徨在悠长,悠长又寂寥的雨巷,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
娘”,如此仙女般的姑娘,因为“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、丁香一样的芬芳”,却又有“丁香一样的忧愁”

,“在雨中哀怨,哀怨又彷徨”。这丁香般的姑娘,从我的眼前飘过,默默的走近,带着愁怨、凄婉、迷茫,继而又走远了,走进颓坯的篱墙,在雨的哀曲里,消了她的颜色,散了她的芬芳,消散了,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,丁香般的惆怅。

       作者在陈述一次美妙绝伦的偶遇,俩个旅途迷茫、踟蹰、彷徨的年轻人,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悠长的街巷里相遇,各怀心思,慢慢的向着对方徐徐走来,带着淡淡的哀怨,也带着朦胧的希望,逐渐靠近,又瞬间走去,向着各自内心的方向。这其中不乏“希望”与“幻灭”的情绪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       戴望舒在抗战期间,因为主持《星岛日报》的《星座副刊》,“对抗皇军”被捕入狱,《星座副刊》被停刊,身处牢狱的他,保持了一个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高尚的民族气节,遭遇灌辣椒水,坐老虎凳等酷刑,身体备受摧残,始终坚贞不渝,在狱中挥笔写下《狱中题壁》,《我用残损的手掌》等战斗诗篇。

       《雨巷》,以丁香比喻美人,借美人暗喻政治理想,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处在动乱中的中华民族的前途的担忧。

        诗中借丁香般的少女脸上的“哀怨”、“彷徨”,倾诉作者自己对中華民族前景的担忧和迷茫。
同时又借对“雨中少女”留恋之情,暗喻着诗人对中華民族命运抱有希望。

       屈原、戴望舒,世代中国文人士大夫,都有一颗忠诚、执着的忧国忧民之心,他们才是中华民族
的脊梁。

       写书作画,诗词歌赋,必须秉承中华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优良品质----文人士大夫精神,“据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”的高尚的忠君、爱民之道德情怀。

       历史上,多少文人墨客,如屈原、陆游、岳飞、范仲淹、苏轼、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、辛弃疾
周敦颐、方志敏、鲁迅、朱自清等,不胜枚举。

       这些文人士大夫,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领袖,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的傳承者,是中华民族賴以发
展与壮大的精神基础,是扛起中华民族大业的脊梁,他们一代一代,前赴后继,上承古人先贤之高尚品质
,下传炎黄子孙千秋万代,是我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瑰宝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作者:李烨
上一条:[近君子]
下一条:暂无信息